本帖最后由 啟軒-初心 于 2017-4-6 18:00 编辑
1.甜醅.西北地区的特色小吃之一,用燕麦或青稞制作。是青海高原古城西宁和农业区各城镇,都能看到独特的民间小吃。群众中有句顺口溜:“甜醅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两碗能开胃,三碗四碗顶顿饭”。它具有醇香、清凉、甘甜的特点。吃时散发出阵阵的酒香。夏天吃它能清心提神,去除倦意;冬天食用则能壮身暖胃,增加食欲。甜醅选料精细,青稞粒粒饱满,脱皮洁净,蒸煮适度,酒曲配料适中,掌握温度准确,粒粒白嫩,食如果肉。一端碟子,则醇香扑鼻,入口醅甘汁浓,绵软可口,食后满口留香 2.烤羊肉串.烤羊肉串原为青海地方传统风味食品之一。青海多产羊肉,羊肉串也因而盛行不衰。因其价廉实惠,味美可口,售制者加工方便,很受各族群众欢迎。故有“宁吃烤肉一两,不吃煮肉一斤”的俗语。 烤羊肉是用青海的新鲜羊肉,切成拇指大的薄片,串穿在铁扦子上,浸蘸酱油、精盐、姜粉、辣椒粉、花椒粉、八角粉等佐料特制的调味液,放到特制的长方形烤炉上用火焙烤,并不断翻动,随时刷抹调味液,烤到表面脆黄,肉质熟透,香味浓烈时即可食用。烤好的羊肉,趁热吃嚼,肉嫩味香,使人经久难忘。 烤羊肉不仅味美爽口,营养丰富,诱人食欲,容易消化。
3.面片.面片是青海人面食中最普遍而又很独特的家常饭,也称尕面片,相当于华北地区的揪面片。这种面片不是用擀面杖擀出来的,而是用手揪出来的。先将揉好的软面先切成粗条,叫“面基基”。然后用潮毛巾盖上片刻(此时称“回面”)。“回”好后拿入手中,用手指捏扁、揪断,每个大约手指宽,投入沸水中,煮熟可食。由于面片小,故叫“尕面片”。按尕面片的形状,配料和烹饪方法不同,有做工细致纤小玲珑的“指甲面片”、“雀儿舌头”;有不带汤而用炸酱拌吃;烩面片”。回族人民清真面食中还有和牛羊肉、粉丝、辣椒混炒的“炒面片”等
4.酸奶.酸奶作为一种饮品对于青海却如同烤鸭于北京、泡馍于西安,成了外地人到青海必品尝的一道“小吃”,不能不说青海酸奶的独特魅力所在。青海酸奶体现着游牧文化,凝聚着高原群族历史,其体现不仅仅是味道更为重要是在青海民族饮食历史上,酸奶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经过青海湖畔的日月山、倒淌河等地进藏的民间故事中,就有关于酸奶的记述。在可称之为古代藏族社会百科全书的史诗《格萨尔》当中,也有许多关于酸奶的记载。可见酸奶在青海问世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行走在青海的各个大城小市的街头巷尾,你会时而发现坐在低矮的板凳、马扎上的大姐、大叔前面摆放着两个篮子,上面盖着纱布,一边放着一摞空的白瓷碗,这就是当地最常见的卖酸奶的小摊,完全的地道人家自制,浓度大到凝结在碗里,必须用勺子之类舀起送到嘴巴里,这也是被称为最地道的青海酸奶,到青海记得品尝酸奶,吸收其营养,感受其独有味道,体会高原人的浓浓情怀
5.牦牛肉干.牦牛是生长在地球之巅的高寒、无任何污染环境、独特的半野生半原始珍稀动物,与北极熊、南极企鹅共称为“世界三大高寒动物”。野牦牛和高原精灵藏羚羊生活在天然草场,是终身无劳役,逐水草而居的半野生放牧方式、原始自然的生长过程,草丛中像雪莲、冬虫夏草、贝母等罕见的名贵的中药材有上千种,故藏区谚语道:"牛吃虫草我吃牛,无病无灾药不求"。牦牛肉干采用牦牛腿鲜肉为原料,经选料、预煮、整形、炒制、烘干、包装等工序精制而成;高蛋白、低脂肪,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营养丰富。既是人们娱乐或旅游的休闲食品,也是探亲访友的馈赠之佳品和绿色食品且牦牛牛肉干获得首届中国食品会金奖
6.酿皮梗皮酿皮是青海地方风味较浓的传统小吃。麦面中掺和一定数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温水调成硬面团,再几经揉搓,等面团精细光滑后,再放入凉水中连续搓洗,洗出淀粉,面团成为蜂窝状物时,放进蒸笼蒸熟,这叫“面筋”,再将沉淀了淀粉糊舀在蒸盘中蒸熟,这便叫“蒸酿皮”。蒸熟了酿皮,从盘中剥离,切成长条,配上面筋,浇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吃起来辛辣、凉爽、口感柔韧细腻,回味悠长。酿皮子也分薄厚之分,薄款跟厚款颜色相比薄款是较明亮的黄,较之厚酿皮更易进味,但不如厚酿皮有嚼劲,酿皮绵软润滑、酸辣可口、爽口开胃,是青海特色风味小吃中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男女老少都爱吃,一年四季生意红火,夏天更是旺季,酿皮子不但是一张桌子,几条板凳的街头小吃,而且也是登得上大雅之堂的各种大饭店、饭庄、酒楼宴席常设的凉盘品种。梗皮和其它酿皮比,更有嚼头是用红薯粉作的,辣子配上醋很香很好吃,当然红薯的绿色属性,更让梗皮多了份健康食品的标签
7. 手抓羊肉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吃法有三种,即热吃(切片后上笼蒸热蘸三合油)、冷吃(切片后直接蘸精盐)、煎吃(用平底锅煎热,边煎边吃)。特点是肉味鲜美,不腻不膻、色香俱全。手抓羊肉源远流长,是生活在我国西北的蒙、藏、回、维等民族喜爱的传统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仲夏到初冬是草茂羊肥的黄金季节,也是吃最鲜嫩可口的手抓羊肉的好时机。此时,倘有贵客来到,喝过奶茶之后,热情好客的牧人便到羊群里挑选出膘肥肉嫩的大羯羊;就地宰杀,扒皮入锅,只需喝三碗奶茶的寒暄功夫,一大盘层层叠叠、热气腾腾的手抓羊肉就端在你面前了。羊肉上还插着几把锋利的藏刀。这一盘羊肉,肉赤膘白,肥而不膻,色泽诱人,用刀割吃,虽然吃得嘴油的手滑,但仔细品味,爽而不腻,油润肉酥,质嫩滑软,滋味不凡。草原牧民煮手抓羊肉有独到之处。烹调操作简单明快,只加一小把盐(也有的不加盐,吃时蘸盐),火候恰如其分,血水消失不久,肉熟而不硬,吃起来又鲜又嫩,十分可口
8.羊肠面羊肠面是西宁地区常见的一种风味小吃。它以羊肠为主料,并伴以热汤切面共食。做法是将羊的大小肠管洗净,肠壁油不剔剥,装入葱、姜、花椒、精盐等为佐料的糊状豆面粉,扎口煮熟,并在煮羊肠的汤内投入已煮熟的萝卜小丁、葱蒜丁混合的梢子汤。羊肠面汤色淡黄,肠段洁净,肥肠粉白,面条金黄,葱末浮上,萝卜丁沉在碗中,肠段细脆馅软,面条悠长爽口,夏天吃凉冬日可吃热,实属实惠之小吃。
9.炕羊排羊排和羊肉为主,加土豆、宽粉、洋葱、香菜等辅菜,添辣椒、花椒等调料,一锅最少半斤羊排羊肉,再用深凹的锅子盛起来,既有特色又能保温。制作炕羊排,必须选取当地特有的草膘羊肉,加之本地筋道的洋芋宽粉,再将土豆片、羊排煎至两面金黄,撒些面粉在羊肉表面,口感会更酥脆。爆香葱姜蒜,加入洋葱圈、青椒、粉条、羊排、食盐翻炒,最后加入土豆片,撒上孜然粉、辣椒面、白芝麻即可。一盘味道正宗的炕羊排就出锅了,美味放入铝锅炕至焦黄,肉肥而不腻清爽可口,洋芋粉条筋道浓郁。土豆咬下去外酥里嫩,散发出的香味真是让人垂涎三尺欲罢不能。
10.醪糟醪糟本是江南产米区以糯米加甜曲制成的发酵食品。青海不产糯米,这个小吃从内地传人,据传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在西宁“落户”后,经过经营者多年的实践和再创造,在配料和加工中增添了鸡蛋和牛奶,为醪糟增添了浓郁的高原风味。据老年人回忆,清末时民和、西宁有销售清水醪糟的摊贩。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经出售醪糟的小吃店不断创新,在烧好的清水醪糟中加配了葡萄干、桃仁、果干、白糖等,。此后又创造了加入鸡蛋花的“单套醪糟”和再加入牛奶的“全套醪糟”,成了一种风味独特的西宁地方小吃。 全套醪糟是把醪糟放在沸水中烧开,打入鸡蛋花,并撒入葡萄干、桃仁、花生、果干、白糖等,最后加入烧开的牛奶。全套醪糟黄自相间,蛋花柔软,奶香酒味扑鼻,各种干鲜果星星点点,色彩斑斓,吃起来营养丰富,香甜而略酸
|